(3)谐音联想法。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在记忆历史年代和常数时,使用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4)视觉想象。视觉想象就
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如前述位置记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想象法,利用了心理表象。而且想象越奇特、合理,加工就越深入、越细致,记忆就越牢固。在记忆时,可以使用夸张、动态、奇异的手段进行想象。例如,可以将“飞机一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等。有一种用想象来增强记忆的古老方法,就是创造一个故事,将所有要记的信息编在一起。
(5)语义联想。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过去的旧知识当作“衣钩”来“挂住”要记住的新材料。因此,要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要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6)关键词法。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例如,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2.做笔记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教师要促使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如讲得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观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如提纲或二维方格表等。学生记笔记时,笔记本上不要写得密密麻麻的,不妨在笔记本的右边留出l~2寸的空白,除了笔记正文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此外,学生不仅要做好笔记,还应积极地思考笔记中的观点,并与其他所学的信息进行联系。
3.提问
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还可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教师提一些“谁”、“什么”、“坝tlUL”和“如何”的问题,他们能领会得更好。如给学生一张清单帮助他们构思创作,这张清单教学生向自己问以下一些问题:“我写给谁看的”、“要解释什么”、“有什么步骤”,等等。训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和自己谈话,自己问自己,或彼此之间相互问老师要问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解数学题、拼写、创作和许多其他课题中成功地学会自我谈话。
4.生成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