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九章第一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6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在探讨问题解决之前,首先应了解什么是问题。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也叫问题情境;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这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有关,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有所追求、有所发现者是问题,对一无所求、熟视无睹者则未必是问题。
  现实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这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比如“59+113=?”即是有结构的问题,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因此,有结构问题的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问题的明确性;二是解法的确定性。 2.无结构的问题
  这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且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此类问题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也容易使人感到困惑。如“怎样造就天才儿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有结构问题相比,无结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1 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如漫无目的的幻想,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如走路、穿衣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这类活动基本上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所以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而且这些心理操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序列性,一旦序列颠倒,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组成的,仅仅一个心理操作无法称为问题解决。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