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九章第一节)_第5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6日

  教师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陷于题海之中。同时,教师还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的不同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比如,既要训练学生解决有结构的问题,又要训练他们面对无结构问题存在的事实;既要有直接利用领会的知识进行解答的基本问题,又要有灵活、综合利用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的较复杂的问题;既要有一般的语言文字问题,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动手操作问题;既要有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问题,又要有适当的结合现实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并善于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和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