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发明创造就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在这里,常规和创造是相对的。
二、
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如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以杜威等人为代表,对人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进行了分析,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问题解决,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所谓善于发现问题,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
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越强,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视野也越宽阔,这就更容易发现问题。比如有经验的教师比无经验的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上课时能高度集中心理活动听讲的学生,更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性质,摈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表征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图表、路线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知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不同的人,构造的问题空间也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在问题解决之前也可能改变或重构问题空间。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影响着问题空问的构造。
(三)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