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且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到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则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