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们在之前已经明确,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对学习任务如果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自觉的学习需要产生往往同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体验分不开。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此,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包括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且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以巩固对动作的认知。这时教师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知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因为学生过于注意言语而忽视动作,对心智技能的形成非但无益,而且起阻碍作用。为此,一定要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所学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此外,在用言语来标志动作时,教师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教师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教师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言语转向内部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