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
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由于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故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如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第四,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二)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所谓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模象、图片、模型、示意图等进行活动。其实,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对原型的操作,因而我们称此阶段为“原型操作”阶段。
研究表明,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因为只有在展开的活动中,主体才能确切了解活动的结构,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备的动作映象,同时也才能获得正确的动觉经验并确保活动方式的稳定性。
第二,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鼓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