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六章第二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3日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又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更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由于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这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这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观察圆的实物时,“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本质要素就难以觉察,而圆是一个封闭曲线很容易感知。同时,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都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例如,过于缓慢的动植物生长和过于迅捷的化学反应都难以直接觉察;宏观的宇宙天体和微观的基本粒子由于过大或过小也不便直接感知。也由于实物直观有这些缺点,所以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由于模象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首先,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例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中,可以人为地排除形体的厚度,仅仅呈现形体的平面特性。其次,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例如,利用地图或模型,可以把某一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置于学生的视野之内(即缩小);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子核与电子结构(即放大);利用幻灯片或电影胶片,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即加快)和化学反应的快速运动过程(即变慢)。正因为模象直观具有这些独特的优点,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首页 1 2 3 4 5 6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