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而如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迁移的重要作用在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品质,尽量避免学习迁移中的消极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迁移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每一位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法。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而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外在刺激与外在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现代的研究则对迁移中所需的内在心理特性的相似性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则有利于迁移。如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所以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以及记忆、思维等学习方面就会具有共同要求,而这些共同的成分决定了两种学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彼此之间容易产生正迁移。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相对而言,不易产生正迁移。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个体加工过程往往受到学习目标的制约,因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给学习提供一些与原有学习相关的线索,从而促进学习过程中迁移的发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