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一)形式训练说
学习迁移现象早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人就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能由此知彼。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促进,所以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后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很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二)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以一系列实验为基础提出来的。桑代克等人通过在知觉、注意、记忆和动作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就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才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使学习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使学校开始在
各方面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也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理论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迁移,认为两种情境中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经验类化理论是贾德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来验证其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