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五章第二节)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3日

  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至于两种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它们仅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对原理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补充,他强调要将共同要素上升到更为抽象的原理水平,这一点比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迁移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问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也越普遍。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问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但关系的转换是复杂的,转换的实现受到一些因素,如原先学习课题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以及练习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原先学习的课题掌握得好、诱因大和练习量增加,转换现象较易发生;若训练时的刺激与现实的刺激差别较大,转换则不容易发生。此外,智力年龄较高的学生在转换方面要超过那些智力年龄较低的学生。
  这些早期的迁移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迁移进行探讨,但局限于研究手段的落后、研究范围的狭窄,以及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新观念的影响,使其对迁移的研究仍无实质性的进展。随着认知科学与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者试图用认知的观点与术语来解释、研究迁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迁移理论。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中: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不同心理学家对认知结构的解释不相同。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动作的配对构成。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尽管这些观点强调认知结构的不同方面,或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认知结构,但它们都认为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