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迁移也越容易。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由于这些经验不能被学习者主动地加以应用,它们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因此也无助于迁移的产生。
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类似实验表明,掌握水的折光原理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深度的水面下准确射击水中的靶子,即能够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当然,强调概括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掌握抽象的概念、原理就可以广泛的迁移,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有些情况下,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某种迁移所必须的概括性知识,且学习对象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产生迁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元认知技能或策略。拥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沿着正确、合理的程序分析问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迁移的问题上,促使个体知道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有利于提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个体用容积不同的3种容器(即A、B、C)去量取所要求的水量(见表5—1)。结果表明,事先进行练习(即先做1~6题)、获得一定经验的个体倾向于用三杯方法来解决第7题和第8题,表明形成了定势。而没有事先进行练习的个体则倾向于用更简单的办法去解决第7题和第8题。
表5—1陆钦斯的量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