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这虽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但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第四,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即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总之,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它是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为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
第一,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第二,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因为此时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第三,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第四,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既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总之,依据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这一观点,任何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在原则上都必须经过上述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实现。不过,分阶段练习的要求只是针对心智技能中新的且主体未掌握的动作成分来说的。如果某种心智技能,其动作成分是由主体已掌握了的一些动作构成的,则此心智技能的形成就可利用已有动作经验的迁移得以实现,不必按前面提到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严格训练。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为了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