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课堂里的每个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所谓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的共同体。虽然,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个体聚集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群体。群体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l920年,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被试在社会情境里进行连锁联想、乘法运算、解决问题以及思维判断等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不一定比单独一人活动好。该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邑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指为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与小集团。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