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接下来的活动就是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一、教学事项
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在教学程序中,学生的学习随事先设计的教学情境而进行,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一,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第三,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二)提示教学目标
在引起学生注意之后,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确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这等于是用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基础产生对新知识的期望。如果将未曾学习的新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之中,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或不理解,自然也就达不到教师交代教学目标所预期的定向效果。
(三)唤起先前经验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要能够运用有效策略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和生发出新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及时给予辅导补救,以免造成学习困难。
(四)呈现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特别重要。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提供学习指导
在呈现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进行指导时要注意:第一,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第二,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第三,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鼓励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