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三章第三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6月17日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怎样一个大集体中进行学习。缺少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的活动所必需依赖的集体结构——纪律。学生只有在有纪律的活动中,才能学到维护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规范和态度,才能享受到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 考试站
  2.集体促成的纪律
  自从入学以后,班集体对学生在发展控制自我和活动定向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系列的规范行为。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学习风气良好的班集体对管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自觉地遵守活动的纪律,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轻易放弃。
  4.自我促成的纪律
  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①。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作为有责任心、成熟的学生,不但应当遵守教师和集体促成的纪律,而且还应为发展集体的行为准则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通常,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

首页 1 2 3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