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展现学习行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而学习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果要想确切了解教学之后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那就让学生展现其外显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第一,眼神和表情,当求知活动由困惑而获得理解时,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状态。第二,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第三,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七)适时给予反馈
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已确实学到了这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及时复习,就难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反馈,使其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学生反应的反馈线索可以来自自己,如技能的学习(即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根据行为的结果,自己能够找到体态活动与正确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来自教师,尤其是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作业和谈话而获得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或者其他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辅导。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当确定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教师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教师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演则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科学的结论。讲授法在运用时,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且通俗易懂。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在使用谈话法时,要求教师事先就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并且要善问、善于启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