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三章第二节)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6月17日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竞争与合作等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转自:考试站 examzz.com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据美国谢里夫的研究,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自己;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