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敌视教师、故意捣乱。
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好坏。教师若能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又充分掌握学生的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相反,若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拖泥带水、矫揉造作,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造成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首先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其次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再次是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最后是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才会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