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现有的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因此,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回归群体。
2.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良性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不少心理学家提倡开展群体间的竞争。一般来说,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课堂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可能同时发生合作与竞争,有时则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功能的有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