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判、多选)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型
10. 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学科的分类为依据。
11.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12. (简)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3.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⑶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⑷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⑸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4.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15. 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6.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