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
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分阶段进行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7.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8. 遗传的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