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
(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判)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