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
(多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 ②道统性 ③专制性 ④刻板性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⑥等级性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以人性反对神性,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反对禁欲主义。 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简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⑴教育的终身化 ⑵教育的全面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 ⑷教育的多元化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㈠中国古代:①《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 ③道家“道法自然”,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④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㈡西方古代: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反诘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唯物主义者,最早提出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著作《政治学》
㈠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班级上课制,教是为了不教,最早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㈡卢梭作品为《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㈢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 ㈣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 ㈤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代表。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㈥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被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成长,主张“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㈦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