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
2. (09简答)德育的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的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①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②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5. (多选)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性,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6. (简、多)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
7.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⑴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⑵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⑶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8.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9. 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0. 德育过程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