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四章第二节)_第5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6月17日

  2.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描述所观察的事件。与检查单相比,轶事记录可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这些记录一般是按照发生时间排列的。教师可以在事先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就某一方面的行为进行记录;也可以没有明确目的,事后再专门分析或考查某一件事,这时教师就需要记下很多资料,甚至包括一些无关信息。轶事记录要求教师纯粹记载下所观察到的内容,而不要掺杂进个人的意见或观点。许多教师在他们的教案或工作日记上,都有轶事记录。但是,轶事记录比较费时,而且也很难排除主观偏见。
  3.等级评价量表
  等级评价量表对于连续性的行为,可能更为有效。它可用于判断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以及某种操作或活动的质量,使得观察信息被量化。评价量表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技术,通过量化所观察的信息,可以迅速简便地获得概括化的信息。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关系。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但是它们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做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是做定量的判断。
  (三)情感评价
  许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固然,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量表,但是学校也鼓励教师自己编制评价量表。为了获得这类信息,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开放式问题、问卷等。而在对结果的评价时,教师也需要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形式类似于上文的观察报告。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一)评分
  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没有关系。而且绝对标准强调,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背景情况的差异,所以他们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比较的。它对应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评价。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对应于常模参照评价。相对标准的评价不仅与学生自己的成绩有关,还与其他同学的成绩有关。
  在评分过程中,常常存在计分主观性问题,教师往往会受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得评分的信度较低。因此,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和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这样,评价结果才可能是教师所预期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度,能够对教学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至观察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占20%,课堂表现占10%。第二,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第三,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第四,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第五,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而其他特征的评价,不要和成就的评价混杂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