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图6—1),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6-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图6-1中,我们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即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因此,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至逐渐消失。这实际上是用痕迹衰退说对遗忘所作的解释。尽管许多心理学家对痕迹衰退说提出了种种怀疑,并设计了大量实验来否认痕迹衰退说。但至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可以永久保持而不会衰退,并且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观点也符合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一般规律,所以痕迹衰退仍然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原因之一。
2.干扰说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的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这种遗忘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许多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例如,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得快、记得牢,而中间部分的项目总是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差,可能是由于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而最前部与最后部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好,可能是由于仅受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造的影响成的。
3.动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