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四章第三节)_第4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3日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还可能破坏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介绍了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如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或仇视报复的情绪。
  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致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