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四章第三节)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3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途径考虑,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以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就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而言,很多参加的学生,最初可能并不是出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比如,参加自然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是出于对外出郊游的向往;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由于喜欢数学的游戏形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小组的学生就可能发展出对地理、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的兴趣;数学小组的学生则可能会产生学习计算、测量等方面知识的愿望。结果,原来对娱乐、游戏等要求的满足,就转化成了新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阿特金森认为,主体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倾向的强度(Trg)是由内驱力强度即需要(Mg)、到达目标的可能性即诱因(Erg)和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即价值(Ig)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Trg=MgErgIg。其中,Erg+Ig=1。也就是说,当难度越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Erg)越大时,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Ig)就越小;反之,当难度增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Erg)减少时,目标的价值(Ig)就会增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Erg趋近于1,Ig趋近于0),或者是让学生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Erg趋近于0,Ig趋近于1),学生都不会感兴趣(Trg趋近于0)。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潍),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