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四川教师资格心理学B内部资料:第4章联结派学习理论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1月10日

  2、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者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联结:是指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3、准备律:是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
  4、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P65

第二节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创立者:巴甫洛夫与华生★)
  ①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
  ②意义:把精确而有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和生理机制,对科学、唯物地说明心理活动和学习是有功绩的。
  ③局限性:只可以解释部分较为简单、低级的学习,不能解释复杂的、更为高级的认知学习过程。
  ④该理论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2、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为:狗分泌唾液实验
  铃声为条件刺激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
  3、华生恐惧形成实验
  4、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反射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5、泛化: 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6、分化: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之相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只对前者进行反应。
  7、华生对学习律的研究: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想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快,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因律: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P85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该理论是是根据他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所提出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加强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3、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可分为两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