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重视教学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生所学的社会学科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作用。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做是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一极端,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学科性质不同、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是不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它具有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和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