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知识点(第三章第一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8月10日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知识点:
  • 身心发展的概念
  • 身心发展的动因
  •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征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区别对待学生,绝不可“一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地教育措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