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
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明确的问题。
在中国,战国以前的古籍中,“教”与“育”很少连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是引出或发挥,是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的意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把教育看作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等①。虽然这些提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说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考试站网校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各类高等教育学校也各有不同。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非学历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补充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从而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由于古代学校教育是由古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其实质是贬低封建专制的权威,从而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这种崭新的世界观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文学、艺术、哲学、科学都获得了新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这一时期,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人西方,为世界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这一切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四)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