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知识点(第三章第三节)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8月10日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知识点:
  • 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 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
  (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3.记忆
  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定义、解释、描写等好一些,并且记得巩固些。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较为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
  4.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小学生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5.情感
  儿童入学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属于对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等;属于情感、情绪方面的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属于意志方面的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确定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如下。
  (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www.Examzz.com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