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信贷管理流程:
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着诸多风险,基本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一般来说,一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分为九个环节。
1.贷款申请
借款人需用贷款资金时,应按照贷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内容提出贷款申请,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有效。申请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称、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并根据贷款人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2.受理与调查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分管客户关系管理的信贷员采用有效方式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对其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评定资信等级,评估项目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同时也应对担保人的资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涉及抵(质)押物的还必须分析其权属状况、市场价值、变现能力等,并就具体信贷条件进行初步洽谈。信贷员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书面报告,提出调查结论和信贷意见。
3.风险评价
4.贷款审批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逐级签署审批意见。
5.合同签订
6.贷款发放
7.贷款支付
8.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对合同执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监控的信贷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清偿能力、检查贷款抵(质)押品和担保权益的完整性三个方面。
9.贷款回收与处置。
信贷管理的组织架构: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的变革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1984年至1993年,我国开始尝试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经过多年改革与调整,专业银行的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到1993年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系统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调整与改革的基础。纵向来看,专业银行延续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总分行制;横向来看,专业银行采取了按照产品设置部门的方式,与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有明显的相似性。
1993年至2001年,专业银行完成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纵向结构上,商业银行实行统一法人制度,通过授权的方式,明确了总行与各级分支机构的经营权限,分支机构的经营决策不得超过授权范围;在横向管理上,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信贷管理的专业部门随社会经济发展、分工的专业化而不断增减和细化。考试站(www.examzz.com)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金融市场要求,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信贷管理由前台、中台、后台合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业务营销与风险控制相分离,由按照业务类别分散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信贷风险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由倚重贷前调查转变为贷款全过程管理,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组织架构。
从2003年开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开始和不断深入,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纵向管理上,初步建立了全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体系,总行、分行、支行间的管理进一步清晰,各级分行也实现了与总行业务部门的对接;横向管理上,新增特定风险的专职管理部门,同时着眼于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和业务营销模式,按照客户性质的不同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和零售业务部。
2.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信贷业务前中后台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