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2014年《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备考精讲第二章(2)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4年6月21日

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申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和最主要的传导体。

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部分内容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其一,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

我国基础货币由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

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与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被称为广义货币: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

其二 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六大类。其中: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的业务是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它是现代中央银行应用最为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反之亦反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此工具的特点:力度过大时,容易引起经济地震)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1984年,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3)再贷款与再贴现

①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②再贴现

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以再贴现方式融入资金的成本,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求;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此工具的特点)。

(4)利率政策

①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可以分为: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5)汇率政策

①汇率及其种类 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价格。

汇率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②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熏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二是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三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在这三项内容中,选择汇率制度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又一次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6)窗口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