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第一节)_第3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6日

  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珍爱荣誉、痛恶耻辱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世界,激发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丰富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如某人做了有益的事,要从道德要求上肯定、赞赏,使之产生自豪、愉快的体验。反之,如果某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则要给予指责,使之产生羞耻、不愉快的体验,以防下次再发生类似的行为。
  其次,通过美育和美感教育引起情感的共鸣。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的情感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是培养道德情感的有效方式。
  最后,重视情感的感染作用。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下,往往会受到感染。所以,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以情育情”。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
  道德行为形成的初期还不十分稳定,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才能说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能使品德达到较高的境界。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例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了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照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其稳定的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