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德认识,即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说是有品德的。反之亦然。饲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尽管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但也不能说是不道德的。
虽然品德离不开道德,但是品德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二者的来源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来源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来源是个体需要。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是对个体道德需要与道德要求的关系反映。
第三,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道德一经确立就会以文字、传统、舆论等形式进行表现,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式进行表现。
第四,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道德将对整个社会中的群体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品德只对个体的行为起调节作用。
第五,二者所属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且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