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平衡化。内部因素之间在量上和质上平衡。寻求内容平衡,包括不同层面,例如不同目标,不同学科的平衡。
(3) 综合化。A科学最突出特征是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加强。B传统课程主要是按照科学分化的体系来确定科目和制定课程的。C知识整体化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只有注重综合化,才能提供合理知识结构。
(4) 管理多极化。课程管理上,发挥国家,地方,学校作用,各自赋予一定权限,既保证质量,又增加灵活性创造性。
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基础教育目标作出明确阐述。
(1) 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态度,获得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加强课程与生活社会联系,关注兴趣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 改变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5) 改变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适应性。
10. 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1)保持基本要求。
(2)有一定选择性。
(3)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4)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知识,结合生活实际。
11.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性质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内容包括:
(1) 研究性学习。
(2)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 劳动与技术教育。
(4) 信息技术教育。
12.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循哪些原则?
(1)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关系。
(2) 恰当处理学校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生成性目标,主题的关系。
(3) 课时集中,分散使用相结合。
(4) 整合校内,校外课程。
(5) 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 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