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决定: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一)宏观经济环境
如果宏观经济环境运行良好,就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
(二)政策因素
包括市场准入政策、融资融券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甚至货币与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
(三)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由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及信托资产等构成。
(四)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
第一阶段是1991 年至1997 年。
第二阶段是1998 年至2000 年。
1998 年,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机构投资时代的新篇章。
第三阶段是2001 年至今。
2001 年9 月22 日,第一只华安创新开放式基金宣告成立,从而使基金的发展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真正开始步入机构投资者时代。
(五)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资本市场开放包括:服务性开放和投资性开放
2001 年11 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对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做出了实质性的承诺。这些承诺包括:(1)B 股业务。(2)合资证券经营机构。(3)
资产管理服务。
四、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一)股权分置改革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国A 股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 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表现出“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特征,这一特殊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被称之为“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价段。
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2001 年6 月12 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三阶段,2004 年1 月31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1.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问题,不同股东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市场的制度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定价机制的统一,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3.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违规行为将被利益牵制,理性化行为趋于突出。
4.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整体目标趋于一致,长期激励将成为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6.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上市公司重组并购行为增多。
7.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市场供给增加,流动性增强。
按照中国证监会2005 年9 月4 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第一类受限股中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东持有股份超过5%的股份在股改结束12 个月后解禁流通量为5%,24 个月流通量不超过10%,在其之后成为全部可上市流通量。第二类受限股有三种。P121 页。第三类受限股是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产生的受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