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
规划编制活动一般包括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和修订等工作环节。为了保障规划科学有效,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的规划编制活动,一般应遵循如下程序和规范。
一、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编制规划的前期工作,一般从新规划期的前两年时间开始。前期工作是指规划编制部门在规划前期必须认真做好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论证等工作。
(一)前期工作规范
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编制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编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二)前期研究内容
前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对正在实施的规划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预测,分析当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经验和主要问题等。
(2)对下一个规划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等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设想。
前期工作中的重大课题研究应当采取招标投标或者其他竞争方式选择课题承担单位。
二、规划的编制
(一)决策主体
在我国,国家总体规划决策属于战略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决策,由中共中央作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的总体规划,由各个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党委作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决策由相应级别的政府作出。
(二)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
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是指规划编制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和了解规划内容的权利,以使规划充分凝聚民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规划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度的意义在于:
(1)使规划体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计划的战略性、协作性、指导性、预测性特征相适应,规划的制定要在充分民主协商、协调中进行。
(2)保证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社会参与,是保证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占有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