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所有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为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也就是说,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惩罚的意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三、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露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及健康状况等。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表4-1)。
表4—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图

从表4—1可以看出,在4种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