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4月18日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 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 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