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四川教师资格心理学B内部资料:第12章品德的形成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1月11日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本章考点
  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第一节 品德概述

  1.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品性、情操等。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在是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2.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P328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4.品德的心理结构观点:(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2)四要素理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品德心理结构的系统学说:(林崇德1989提出)品德结构是多侧面、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5)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1、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1)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对偶故事法★又称“道德两难故事”★。
  2、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1)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3、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1、美国社会学家凯尔曼1961提出的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认同和 内化
   (1)顺从阶段: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2)同化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2、道德认知的形成的过程
   (1)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人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2)基本环节:①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形成道德认知的前提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个体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道德认知逐渐形成的主要标志③道德信念的产生:是系统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识,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

首页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