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预测:第七章学生与教师_第2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8月3日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含义
  1.“教师”名称的起源
  “教师”的名称。起源于军官,“师”最初是军官的称号。西周时担任国王警卫队长的师氏、保氏.除了负责警卫、随从等大事,还兼管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由于贵族子弟要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军队的骨干,因此军事训练就成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自然,教官也就由师氏来兼任了,久而久之,“师”就转为教育者的称呼。后来担任教育工作的职官也都可以称“师”。
  2.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跟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等一样,是一类从事专门活动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三)教师的作用
  1.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一)传道授业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教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的知识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
  (二)朋友
  作为教师,建立一定的威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更希望能与教师更为深入地接触,相互之间能像朋友那样坦诚相待。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鼓励,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榜样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之道和处事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给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即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再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通过管理对教学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控。
  (五)研究者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开展工作。传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发展变化的态度、以研究者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远性。个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或许时间不长,但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所以教师的劳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给学生起良好的模范作用。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内容
  1.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深入地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发展。了解学科问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这不但丰富教师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教师有可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第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给学生带来更广的知识面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相关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特有的规律。人们通过长久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力。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3)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应具备的其他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能力等。
  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班级管理能力是班级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组织管理班集体,要能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计划,培养良好的班级作风、学风、纪律,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协调能力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力。
  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表现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整个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产生的问题所做的反思及总结.及时地调整计划,改进教学或者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的变化。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了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3)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
  教师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愉悦的情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学习。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拥有良好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