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⑤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1.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2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