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2.3:小学智育)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28日

第三节 小学智育

  一、智育概述
  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要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不可割舍的整体。知识是技能的形成和智能发展的基础。学生技能的形成要以掌握一定的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发展智能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来实现的,但知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伴随智能的发展。技能形成和智能_能够巩固知识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获得。成技能的过程,不仅巩固和应用了知识,而且为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获得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智能的发展。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创造了条件。智在形成各种技能中发展起来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二)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成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具体型与抽象型四方面。

首页 1 2 3 4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