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直到今天为止,国家层面对如何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如何推进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改革,仍然没有具体的顶层制度设计。这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努力,关键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编制、人事部门对如何推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对于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否找到一条既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又充分尊重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属性的管理模式?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实行分权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从本质意义上讲,实行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并不是推行校长专业化的关键,关键是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即校长必须具备教育专业素养。厘清了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合作分权管理模式,即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编制部门管编制,组织部门管任用,教育部门管资格。
三、地方教育局长队伍专业化制度建设遥遥无期 前段时间,东北某省一位畜牧兽医局长被任命为教育局长,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至少说明国人对什么人才有资格担任教育局长是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的。固然,教育局长必须是政治家,但教育局长也必须是教育家,这是毋容置疑的。
把改革开放之初的教育局长,与今天的教育局长队伍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局长的专业素养要求,从整体上讲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观察一个市、一个县的教育,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就会发现这里的教育局长是真正懂教育的,而且已经形成了从具有丰富教育经历的干部中任命教育局长的传统。2010年,山东省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经过反复讨论,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严格地方教育局长的任职资格,为推进教育局长的专业化提供了制度前提。
但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的实施,由于至今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在一些地方实行起来困难重重,阻力很大。这里的关键,仍然要对教育局长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实施分权管理模式,即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专业任职资格准入,组织部门负责教育局长的任命。
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是否拥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能否管好一支教师队伍,能否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决定着老百姓的子女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有明确要求,最核心的,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招聘、职称评审、继续教育、日常管理,等等。
特别是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县管校用”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但至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权却根本得不到落实,教育部还要想方设法通过所谓“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去推进中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不知这有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