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节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定义: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测;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对五级分类的调整;补救。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单一客户、组合风险监测
(一)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商业银行监测信用风险的传统做法是建立单个债务人授信情况的监测体系,监控债务人或交易对方各项合同的执行,界定和识别有问题贷款,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指标体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
①品质类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②实力类指标。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③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2.财务指标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EBITDA)、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成本收益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成本费用净利润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利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这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