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三章第二节)_第3页

考试站(www.examzz.com)   【考试站: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3年5月2日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为了使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和椭圆形光圈,如果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则不给予强化,那么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区别,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斯金纳(1904-1990)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创立者。
  斯金纳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迷箱,箱内有一个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食物。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在箱内,白鼠在箱内乱跑,活动中偶然压到了杠杆,则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白鼠吃到了食丸。以后白鼠再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丸。由于食物奖励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白鼠后来按压杠杆的次数迅速上升。根据此研究结果,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但已经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它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相关文章